1、判断题 史载:178l—1790年中国输出英国的茶叶总值为9600多万银元,1783—1793年英国输华呢绒、棉布的总值为1600多万银元。下列解释不正确的
A.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在出超地位
B.传统的自然经济导致了上述现象
C.从产品上看出东西方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鸦片输入影响到正常的中英贸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正当的中英贸易看,中国出口是进口的六倍,说明中国处在出超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出口的物品为土特产品,英国为工业品,这说明了两国和产力水平和差异,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贸易情况,所以D不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6分)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4分)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4分)
材料二?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
| 乙?中国旧思想
| 丙?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2)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4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4分)其意图是什么?(2分)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扶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自由择业,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英两国经济思想各自的特点,(4分)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差异:形式上:孔子坐于高台之上,学生围坐四周;雅典老师与学生站在一起平等交流。教法上看,孔子传道式,雅典讨论式。(4分)
特征:中国师道尊严,反映出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2分)雅典学院的平等教学氛围,反映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制度的高度发展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特征。(2分)
(2)新的表现:人民主权、政教分离、平等、法治。(4分)
社会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深重,清政府被迫开始推行新政。(2分)
意图:学习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挽救民族危机。(2分)
(3)特点:法国:崇尚自然秩序,认为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来源;主张经济自由和保护私有财产。(2分,择一即可)?
英国:虽也主张经济自由,但更强调(或具体化为)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2分)
原因:法国属于封建专制王权统治,农业发达,同时资本主义经济也发展起来。(2分)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希望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本题解析:(1)图片反映出孔子坐于高台讲授,而弟子围坐四周听讲,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而苏格拉底与学习是一起站着讨论、交流,关系是平等的。所体现的时代特征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主张“礼”,希望重建社会秩序;苏格拉底的教学正处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期,充满人文关怀。(2)新的表现从四个方面横向对比即可,由神为主体、君主主体到人民主体,由等级分化到平等,由政教关联到政教分离,由法律分治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根据材料出处,获取时间信息,据此分析社会背景,外有八国联军侵华,内有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清政府统治危机深重,开始推行新政。梁启超关注西方政治,他的意图是学习西方政治,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3)回答特点根据材料逐句概括要点,两对两段材料把握两种经济思想主张的不同,一是笼统地主张保护财有财产和经济自由,一是具体地提出要限制国家权力来保障经济自由。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可从当时法国和英国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史学术界对李鸿章的评价可谓争议颇多,研究资料也是种类繁多。下列材料中有助于接近历史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B.《评李鸿章的反动言论》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李鸿章的奏折和书信影印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
积极的探索?同时又出现过哪些失误?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积极探索:①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明确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1960年
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③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
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
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时,中央政治局又
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②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经验教训:①发展经济,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②发展经济一定要
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国情。
本题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归纳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我们的探索是一个艰难的
过程,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因此,只有全面理解才能准确掌握这一重
点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关于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新突破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无线电通讯成功
C.解决了炼钢脱磷问题
D.内燃机的创制与推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为19世纪上半期的发明成果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