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 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粱惠王》
材料2: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天论》引自《荀子》
回答问题
(1)试分别概括提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12分)
(2)材料2“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能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8分)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6分)
参考答案:①孟子:先义后利,仁政治国;君主言利,会造成臣子百姓互相争利,最后国家不断削弱,直至君主灭亡。荀子:重利,更重义;人的命运由天命决定,国家前途由教化程度来决定;王道霸道兼用;礼教法律并施;反对唯利是图,用权险恶。
②表面上存在矛盾,但这却将礼义置于与天命同等的地位。仍然具有着人定胜天的思想
境界。
③孟子主张先利后义。荀子主张重利的同时更重义,荀子只是反对唯利是图。孟子主张
仁政,荀子
主张仁政的同时也强调霸道和法制的有利作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根据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大致范围?
| 所有制
| 土地经营
|
1949年以前?
| 地主土地所有制
| 租佃个体经营
|
1950——1952
| 农民土地所有制
| 自耕农个体经营
|
1953——1954
| 农民土地所有制
|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
1953——1954
| 农民土地股份制
| 初级社,集体经营
|
1955——1957
|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 高级社,集体经营
|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改造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发生严重自然灾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准确提炼出图表的讯息,土地制度由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再到集体所有,牢牢抓住题干中答题项的要求,再注意时间限制“1953—1957年”,联系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因此选B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第一次,1950年土地改革,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被彻底废除,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第二次,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第三次,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次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某位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位思想家是谁?
A.墨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庄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出自《韩非子·物权》,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皇帝)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B。墨子主张①兼爱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贤;④节用节葬。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庄子主张齐物论,逍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官僚资本的根本特征是(?)
A.凭借国家权力实行强制掠夺
B.通过币制改革控制金融
C.在工业领域实行垄断
D.推行商业专卖政策获得巨额利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官僚资本主要是指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礼记》
D.《韩非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太学为汉武帝创办,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ABC都属于儒家《五经》;而D属于法家的著作,因此与题意符合。
点评: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