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印度、伊拉克、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人口压力、粮食短缺、经济单一
B.人口压力、边界争端、教派纷争
C.教派纷争、边界争端、市场狭隘
D.粮食短缺、经济单一、市场狭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和比较共性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严重阻碍印度经济的发展;伊拉克和伊朗由于人口多、边界争端、教派纷争和经济利益冲突等问题严重损害了两伊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
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2分)?
材料四?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卷》
(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2分),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3分)
参考答案:
(1)核心:“仁”、“礼”。(2分)
(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3)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时代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直接说明孔子的核心思想主张是:“仁”、“礼”。(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中文字“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能够看出战国中后期已经有人明确主张国家统一,这表明中国古代思想界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即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依据所学可知推动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四中文字“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说明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依据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我国彻底废除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的标志是
A.新中国建立
B.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三大改造完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当时的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会采用哪种方式
A.通过驿站传递
B.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C.通过轮船传递
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可以推断出当时使用通讯主要是有线电报,故选择B项;A是古代通讯方式;C传输比较慢,D中无线电报此时还没有产生。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说明墨家思想
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
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纪律严明”“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由此信息可得出墨家用法严格规定社会秩序,以此达到社会的稳定,因此C符合题意。墨家与法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因此A表述有误;墨家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由此可知B表述不合史实;而D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