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A.奖励军功
B.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C.废除奴隶主的特权
D.鼓励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包括重视农业和抑制商业等一系列的政策,A.奖励军功是军事方面的政策,不符合;B.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也没用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C.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也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未涉及到经济制度;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点评:重农抑商的表现: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问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自给自足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住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土地、种子、肥料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主要阐述了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方式,C符合题意。A是大规模集体协作的方式,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B是小农经济的特点;D说法不合史实,因为集约经营在古代并未产生,它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正确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图书封面。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升任首辅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重新复活
B.张居正擅权专政,削弱了君主专制
C.明朝中期,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至崇祯十七年的皇帝咨询机构,此后权利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的行政中枢。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利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现代与传统》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岭南人,成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在鸦片战争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一颗颗启明星在岭南的地平线上接连升起。”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岭南地区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教育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早
D.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分别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此两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故选C。A项错误,材料中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而洋务派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B项错误,与当时中国的国情不符;D项不是从根本上进行的分析,根本原因要从经济上分析。
考点:民族工业的产生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民族工业的产生、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和衰落萎缩时期等都是重点。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从下图报纸所反映的内容来看,该报纸的发行时间应在

A.建国初期
B.三年困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从《人民日报》所反映的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这一新闻报道去推断应该是1971年,而此时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