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
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2分)
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分)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2分)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4分)
本题解析:(1)结合材料一、二的文字内容“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和“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说明二人的土地改革举措分别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结合史实和材料可知其推行土地变法的原因是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二者变法的形式特点是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时新课标高考高考对选修内容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到三次重大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济政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7分)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4分)
(3)你同意材料三中哪种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5分)
参考答案:(1)思想:重农抑商。(1分)
影响: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基本国策,有效维护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2)措施:均田制。(1分)
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分)
(3)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1分)
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4分)
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1分)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等信息可以概括出观点;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积极从对秦国统一六国以及对封建社会影响角度分析,消极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下诏均给天下民田”的信息可以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同样依据材料概括,依据材料二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题型,属于历史观点评述题,作答时先说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给出相应的论据,同意赵翼的观点从“汉化”导致本民族内部分化及国力衰微的角度作答;同意黄仁宇的观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民族关系视角组织答案。考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人类历史上,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戊戌变法是中外改革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指导思想: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
(2)商鞅:阐述法家理论;列举历朝兴亡史实。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证。
(3)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
(4)梭伦: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康有为:过于激进,激化矛盾。启示:注意改革的渐进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