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A.使调兵与统兵权相互牵制
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
C.取消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
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大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其目的在于牵制宰相对军事和财政的支配权。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封建统治的巩固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符合题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有利于少数民族从经济上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不对,这是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C不对,属于政治范畴;D不对,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点评: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生产工具标志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4分)
(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
(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分)
(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8分)
(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志,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不同意: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3分)
本题解析:
第(1)问,材料中“天资刻薄人也”、“商君之少恩”等说明司马迁评论商鞅变法的着眼点是个人品质。评价变法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措施带来的实际影响,这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变法的社会客观效果,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在军事方面,人民勇于为国战斗;治安方面,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材料二中的“家给人足”和材料三中“民以殷富,国以富强”反映出经济方面,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材料三最后一句说明了外交方面,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第(3)问,对此观点同意与反对均可,关键是说明理由。如回答赞同,应强调商鞅的军事改革激发了士兵的斗志,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如回答反对,应该指出商鞅的经济、社会改革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2分)
(1)材料中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
(2)材料二中“务本”是指什么?“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这一历史史实的态度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
(2)重视农业生产。取消分封制,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特权。作者持否定态度
(3)商鞅变法触动奴隶主贵族利益,必然遭其反对。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强国,这是历史进步。但是商鞅是地主阶级代表,所以人民负担仍较重。
本题解析:材料题题型的基本要求是要首先读懂材料的基本内容,然后根据题目的设问来作答。第(1)(2)问要注意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来分析作答。第(3)问要综合材料来进行评析,既要看到其积极性的一面,又要其局限性的一面。最后应该指出其阶级实质。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