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9年4月福建省第二次质检16题)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故D可以排除;海瑞是户部主事,不属于监察部门,故B排除;A只是表面现象。海瑞规劝嘉靖皇帝反映的是海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这是理学所倡导的,体现理学的积极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中要求的不同点源于二者的性质不同。前者是为了活跃文艺和学术空气而提出的文化方针;后者概括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提出了多样化政治主张的活跃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君子有经久不变的规矩。说明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A项体现了拼搏进取的人生观;B项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C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D项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正确答案是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荀子的哲学观。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荀子的政治观、人性论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吴三桂在西南地区反清并自立为皇帝,对此正确的评价是?
A.反清是搞分裂应否定
B.反清是迫于无奈,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C.反清是有所觉悟应基本肯定
D.反清是坚持民族立场应该肯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吴三桂反清的时候,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趋向稳定,国家已经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的行为属于分裂国家的行为,应该否定。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以下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说明
年份
| 茶(万磅)
| 丝(包)
|
鸦片战争前年平均
| 5000
| 5000
|
1845年
| 8019
| 13220
|
1851年
| 9919
| 23040
|
1853年
| 10122
| 62896
|
①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持续增长? ②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
③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世纪50年代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没有丧失其主导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