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878年宜昌商会认为:“假如不在最短期间出现足够吨位的轮船供给本埠的全部贸易和通过本埠的对四川的贸易,英国商人便会大大改变这种状况,增置轮船。”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旧式水运逐渐衰落
B.中国轮船运输业举步维艰
C.英国轮船运输业垄断了长江流域的贸易
D.中国人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强烈愿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小岗村,从“乞丐村”变成“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其关键因素是

A.村民吃苦耐劳、团结肯干
B.人穷思变,借地度荒
C.包干到户的尝试得到中央的支持
D.邓小平等领导的特别拨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21年,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是
A.大街上报童手持报纸向行人叫卖
B.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C.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马路上
D.居民们排队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洋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出现的现象。故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不可能出现此种新现象。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所以应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感动世界华人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反映了(?)
A.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已经是台湾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海峡两岸的共同诉求
C.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所认同
D.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国家统一和“一国两制”。A项中“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材料没有体现。B项中“一国两制”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诉求,材料没有体现。C项中“合则两利”材料没有体现。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工业结构不合理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侵占、排挤中国的民族工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这主要是因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并未改变,故选A。
点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不利因素: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B、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