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
A.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中国文明的日本化
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治政府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和魂”指的是忠君爱国思想,“汉才”指的是中国文化,“和魂汉才”意思是利用中国文化为日本服务。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礼服兴,翎袍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辛亥革命引起了社会风貌的变化有:剪辫子、穿礼服、不缠足运动、礼仪革新、使用公元纪年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说明了其通俗化、普及化的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
B.商业和服务业发展停滞
C.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
D.知识青年自身的强烈愿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原因的再认、再现能力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服务业也不发展,知识青年可以在家待业,或做别的工作。之所以掀起上山下乡的高潮,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南方都市报》在“广东高考三十年状元系列报道”中介绍了1978年广东高考状元余乃明。1966年他毕业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同年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取消。1968年他下放到东莞桥头插队。插队期间,他仍然坚持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他因家庭成分不好而高分落榜。1978年再次参加高考,成为高考状元。但仍然受困于政审问题,所报考学校未敢入取。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广东实验中学任教,成为广东教育的骨干力量。从余乃明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文革严重破坏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大批青少年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②1977年恢复高考为一代人提供了人生转折和发展的机遇?
③文革结束后,错误的思想路线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④个人奋斗在成才之路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④项个人奋斗在成才之路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