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西欧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手工部门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以上四项都是经济因素,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下面属于传导型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是
[? ]
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县制、制订秦律等措施,
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3分,其中措施2分,影响1分)
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3分,其中措施2分,影响1分)
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分,其中措施1分,影响1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注意审题和课本知识的准确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牌匾

结合上图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背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大历史事件在性质上有何相同之处?两大事件结果迥然不同,试扼要概括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材料一:明治维新。材料二:戊戌变法。共同点:封建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国门被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 )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原因:所处时代不同;国内背景不同;国际环境不同;资本发展程度不同;群众基础和依靠力量不同;改革进程不同;变法阻力不同等。(3 )措施: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用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等活动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材料五?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一至材料四中的哪些材料? (2分)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4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2分)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2分)
(3)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2分)。举措:颁行均田制、学习汉典章制度、革除旧俗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4分)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
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1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1分)。
(3)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2分)。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人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