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充说:“(战国)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这说明战国时期:
A.已实现了集权统治
B.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C.选官标准已经改变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贤才为之臣",说明战国时不再依据血缘关系而是依据人的才能任命官吏,所以是选官标准发生了改变。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的官制,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的。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而起,如奔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北魏初期在每州设置三刺史,每郡设三太守,每县设三令长,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官员充任。这是因为鲜卑贵族缺乏统治汉地的经验,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但是北魏政府又对 汉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同时设置两个汉族官员,目的是相互牵制。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北魏初期官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这一特点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
参考答案: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每个官职同时任命三人。鲜卑、汉族官员相互牵制。
(2)孝文帝定官制为九品,“定考课,明黜陟”,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的刑律。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考查,(1)涉及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的”,“ 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充任”,“ 对 汉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即可总结得出,(2)本问是考查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考查,即要求学生一定熟练的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包括有定官制为九品,“定考课,明黜陟”,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的刑律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 )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
C.都壮大了本国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分别发生于春秋和战国时期,时代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变法的性质和根本作用的不同。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孝文帝的汉化政策。(6分)
参考答案:
(1)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籍贯,迁都之民死葬洛阳;皇族改姓元氏;仿南朝制定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4分。答出四点即可)
(2)答案一: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3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二: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3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三:综合答案一和答案二。(5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四:在答案三的基础上,需答出以下内容: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6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根据材料“迁都之意”“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诏改姓为元氏”“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中可以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可以提供四种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D.解决了地主土地兼并、保证农民和政府用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北魏均田制的概念。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死亡者或年满70岁者,露天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故选C。根据以上分析ABD均错误。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