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4分)
根据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4分)
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①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外国,处于出超地位。②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③牙行在明代市镇中,一方面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借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却破坏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2点4分)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点4分)
(3)观点:以农为本、以商为末。(2分)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可以直接概况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即是①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外国,处于出超地位。②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③牙行在明代市镇中,一方面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借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却破坏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由材料给出的时间“1840年”可知,这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重大变动是因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由材料“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是强化了自然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市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B.两汉的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C.唐朝时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
D.北宋时农村中的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B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唐朝”时代说法错误,应是宋代。正确选项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市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市的发展来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辨别、再现历史的能力。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可以从城市发展、市坊、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等方面进行考查。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仍常有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出现,商业经济仍然繁荣发展,这是因为 ( )
A.商人对朝廷抑商政策暗中反抗
B.抑商政策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现
C.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从商易于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