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主张
| 孔子的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B
|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等书籍
| 儒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
C
| 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得到了弘扬
|
D
|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 宗教改革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运动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选项:A项表述错误,孔子的主张,但此时的儒学还未确立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时代。B项错误,儒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在宋代,即宋代理学;C项表述,夸大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符合事实,客观,结论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物资可以理解,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的一致性?(4分)
(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2分)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的原则。(2分)
(2)“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2分)
(3)关于万物本原“理”的得到方法不同,即“发明本心,心即理也”。(4分)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归纳出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的原则等。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益皆此理之流行,所适而不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二者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二者不可割裂开来,即?一方面,“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另一方面,三纲五常反映的就是“天理”等。
(3)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等,可知,主要考查的是心学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称为“新理学”,从其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儒学。其最大不同,在于得到理的方法,即即“发明本心,心即理也”。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称为“新理学”,从其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儒学,因此,“理学”与“心学”二者目的一样: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和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明末清初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广大知识分子力倡务实之风,主张改革,重实证、实测讲“经世致用”,这种现象 ( )
A.是专制政治暂时弱化的结果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是知识分子反思晚明理学空谈心性之弊端的结果
D.是西方启蒙思想传播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