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说法错误,所分土地应为无主荒地;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说法错误,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法正确;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说法错误,并未限制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说法错误,封建社会从未解决这一问题。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全面认识均田制。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但是,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农民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曾在谈话中指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他推行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在于
A.挽救统治危机
B.发展资本主义
C.解放农奴
D.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2分)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1)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4分)
(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2分)
(4)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这是史论结合的题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要用史实来说明。
第(4)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魏书?食货志》载:“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材料中的“事”是指北魏政府?
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推行均田制
D.革除旧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关键在于释读材料,“《魏书?食货志》”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经济情况;“豪富”和“土地兼并者”不愿意这一措施实行;这一措施实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国家赋税收入增加了十几倍。从经济情况、打击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这三条标准,综合判断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的经济措施——推行均田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