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②③④。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透过下图能获知北魏?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因此①②③正确,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是无从得知的。因此排除④。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解答题词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分析图片信息和掌握相应的背景。北魏实行民族压迫的政策也需要掌握。北魏前期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常常利用一个民族攻打另一个民族,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孝文帝即位后,推行社会习俗的变革,如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用汉族的礼仪典章制度等,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2011年3月28日,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下图)的重新解读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

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
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所以鼎更名的原因为C项。A、D材料无法体现;B明显不适合,从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判断不出来。
考点:研究历史的史料和方法
点评: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有军功者,务以卒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鞅列传》
请回答:
(1)指导出材料中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基本内容: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建立县制。
(2)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评价:积极方面是促进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消极方面是从长远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1)“令民为什伍”指编制户籍,““相牧司连坐”指连坐法,“有军功者,务以卒受上爵”指奖励军功,“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指重农抑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指建立县制。
(2)重农抑商思想,有利于保证经济的基础,但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统治阶级,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二?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地丁银)。(4分)
(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6分)
(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分)
(4)相同点:都征收银两。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2)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3)材料三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到地亩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