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四: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发展特点。(9分)
(2)依据材料指出宋朝儒学新的发展的表现(9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伦理”的历史原因。(3分)
(3)现代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汤因比对宋朝的评价,体现了他怎样的历史观?(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经济活跃,市场繁荣;(3分)材料二、三、四:科技领先世界,文化发达;(3分)所学知识: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确立;(3分)
(2)新发展:出现众多流派和代表人物;(3分)融汇各家,吸收佛家思想;(3分)强调纲常理念和道德情操;(3分)历史原因:中央集权政治要求,社会管理的文化需要(3分)
(3)历史观:对社会进步和多元发展的肯定,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肯定;(4分)
本题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社会发展特点的概括,要求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概括。材料没有提供政治方面的,命题者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要按命题思路去做的,材料一是经济的,可以概括出经济方面的要点,材料二、三、四都是文化的。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依据材料指出宋朝儒学新的发展的表现”,从材料中概括即可。对于另外要求回答的“找历史原因”要结合所学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分析结合材料分析汤因比之所以“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的原因:宋代的时候,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科技兴盛、文明开放等,再联系所学回答其历史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宋代的社会发展?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2分)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2分)]
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分)
材料四: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五: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4)依据材料四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2分)结合材料五,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2分)
材料六: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5)结合材料六,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2分)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2分)
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6)依据材料七,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2分)
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7)结合时代背景评述材料八的观点。 (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3)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4)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
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5)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
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
(6)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7)观点: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
背景: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全面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
评价: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虽未在当时产生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不难归纳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根据材料二“万历时...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即可概括出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的特点。根据史实,这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3)根据材料三“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和所学知识即可对比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的不同。
(4)依据材料四“...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即可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结合材料五“...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即可说明其产生的主要意义。
(5)结合材料六“...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即可概括出制约皇权的其他力量。结合所学宗法制等知识即可说明其原因。
(6)依据材料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可概括出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7)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八“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概括出其观点,然后一分为二地评价其观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蠡提出 “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出搜刮。苏州大涝,蚕桑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给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2分)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1分)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1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2)重农抑商(1分);表现在设立关卡和加征商税(2分)。
(3)闭关锁国(1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大户和小户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可以得出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材料二可知,明朝遍设关卡,对商业征收各种重税,这说明明朝政府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等内容体现了明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设立关卡和加征商税方面。
(3)根据材料三中“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可知,清朝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