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
[? ]
A.把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企业
B.促进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D.把私人资本主义生产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五大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有权和自主权受到国家法律切实保护”的规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是什么?概括说明要实现这一关键目标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5分)
(3)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在改革进程中,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是怎样不断深入的?综上分析,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农民。(3分)
(2)关键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企业自主权问题;市场的作用问题;分配中平均主义问题。(3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价值规律和市场对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性;中共十五大决议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3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本题解析:
本题是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考查,在农村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中进行国有大中企业的改革,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认识到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逐渐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回答问题时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阐明了(?)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那座城市与以下的叙述最吻合( )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②出现最早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A.广州
B.厦门
C.汕头
D.上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包括C;②出现最早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四个选项都符合;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的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要求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解读和接受,并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从而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
D.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81~1989 年,解读信息可看出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A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是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排除 A;B 项对外开放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基本实现小康是在20世纪末期;故选 D,城乡差距最小的地方是农村改革的进行过程中和城市改革刚刚起步的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