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 (彼得一世)鉴于在农奴制的俄国缺乏自由劳动力,他下令把乞丐编入工场。但是更重要的措施是:1721年他下令允许商人购买农奴,以便手工工场使用农奴劳动,这样的农奴在人身方面仍是不自由的,在人格上依附于工场主。此外,他也鼓励地主开设工场,用自己的庄园上的农奴进行生产。
材料二:在17世纪,当西欧诸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日新月异地发展的时候,俄国资本主义几乎还没有出世……。只有 18世纪初,俄国工业才有起色,这是彼得一世改革的结果,在改革之前,俄国手工工场一共只有21个(其中4个官营,7个私营),而改革时期,手工工场增加到205个……俄国手工工场数目虽然大增,但是在工场工人中农奴占很大的比重,自由工人为数甚少……一直到18世纪末,俄国的手工工场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西欧,甚至比德意志还要落后。? ---以上材料均摘自刘祚昌等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评述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效果。
参考答案:(1)背景:彼得一世时期,俄国农奴制盛行,缺乏自由劳动力。(4分)
(2)内容:发展工业,允许商人购买农奴到工场劳动;鼓励地主开办工场,使用农奴劳动。(4分)
(3)效果:改革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工业中的劳动力,促进了俄国工业的发展,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4分)但其改革反而强化了农奴制度,也为俄国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归纳和分析能力。答案可从材料中归纳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此景反映
A.两极格局形成
B.两个德国出现
C.两德统一在望
D.美苏冷战结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时间信息“1989年”可以排除1949年两个德国的形成、1955年正式形成两极格局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的荚苏“冷战”结束;从题目的场面和柏林墙开放可以看到两德统一即将到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科教兴国
B.百家争鸣
C.百花齐放
D.“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给出了其主旨——科技竞争。分析各个选项,和题干科技这一主旨相联系的只有A项,答案为A。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科教兴国”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单一,家具陈设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服装的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百姓的餐桌也日益丰富起来。以上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B.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
C.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因素影响明显
D.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D项是最大的干扰项,具有命题设置“陷阱”中的“似是而非”的特点;D项虽然表述正确也符合材料的内容,但不能透彻地体现材料的内涵即不能从根本上反映材料。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低,而且出现左倾错误;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发展,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在物质生活上,服饰、食物、家具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此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有关吉祥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1)?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和追求
(2)?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3)?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
(4)?表达了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
A.(2)(3)(4)
B.(1)(2)(3)(4)
C.(1)(2)(4)
D.(1)(2)(3)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综合性题目,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四个小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理念。注意该吉祥物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特别是绘画的表现方式,较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