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这是出于抗战的需要,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因此③④正确,故选D项。①项错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是在1937年前;②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点评:1927年国民政府开始大力进行经济建设,在此后的10年经济发展较快。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民经济转入战时的轨道,这一方面保障了前线战争的需要,另一个方面也限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国民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往往借统制经济为名,行聚敛之实,官僚资本得到迅速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 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二?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
| 万亩植茶面积
| 产量(万担)
| 内销(万担)
| 外销(万担)
|
1832—1837(平均)
| 521
| 260.5
| 200
| 60.5
|
1861
| 625
| 312.5
| 202.5
| 110
|
1871
| 819
| 409.5
| 202.5
| 207
|
1886
| 934.9
| 567.46
| 205
| 362.46
|
1894
| 841.6
| 420.8
| 207.5
| 213.3
|
1901
| 674.6
| 337.3
| 210
| 127.3
|
材料三?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 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原因(12分)
(2) 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13分)
参考答案:
(1)影响: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改变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也造成欧洲白银大量地流入中国;茶叶贸易的冲突,成为北美殖民地革命的导火线。(任答四点8分)
原因:中国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中国茶叶产量大且质量好;工业革命茶叶消费成为时尚(任答两点4分)
(2)趋势:19世纪30--80年代,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增长;19世纪90年代后,茶叶生产、外销量迅速回落。(任答一点2分,两点3分)
增长原因:鸦片战争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解题,加速农产品商品化;口岸增开、关税降低,促使中外贸易激增。(4分)
回落原因:国际市场上印度茶的竞争;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落后;苛捐杂税重,成本高;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等。(任答三点6分)
本题解析:第(1)问,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对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全面解读。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医药事业发展、改变生活习惯、增加财政收入、、白银外流、贸易冲突加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茶叶质量好、茶叶消费成为时尚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的理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内销外销额的变化,变化原因要结合内外因素来回答。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趋势:生产、销量迅速增长;第二问原因可以从增长方面: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条约的影响;回落原因:竞争;中国茶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落后,苛捐杂税重,成本高;出现假冒伪劣现象等加以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德国的联邦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法国是共和制,实行两院制,参议院议员是间接选举产生,C项说法正确。英国责任制内阁是由占议席多数的党派组建,A项说法错误;B项“直接”说法错误,应为“间接”;德国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排除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趋势是(? )
A.逐渐形成美国与苏联对立的格局
B.逐步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美国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D.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和意识形态问题交织在一起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注意理解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而A、C、D三项在二战后初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下列各项中,属于世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的是①欧洲联盟成立②1992年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③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④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55年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两格格局存在于1955年-----1991年。第①项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这一说法不符合两极格局前提。第②项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大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第十次会议在1992年举行,这一说法也不符合两极格局前提,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自1970年后每三年举行一次。第③项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第④项,80年代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③④项发生在两极格局时期,本题选D项。
点评:本题考查事件时间掌握和事件的理解,本题难点是学生对③④史实了解少。多级化趋势还可以考查其发展表现和对世界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