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分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2分),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2分)?
材料二

(2)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2分)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2分),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4分)。
材料三?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6分)
参考答案:(1)内涵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2分)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拯救城邦(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2分),
(2)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人文主义。(2分)
手段: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2分)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弱小;旧的势力(封建教会、封建专制君主势力)强大。(4分)
(3)相同点:都反对专制,都主张民主和法制;都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潮流:民主主义潮流(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科学与理性主义潮流。(2分)
本题解析:第(1)问实际回答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观点和影响,要注意根据材料回答“内涵拓展”,根据所学回答“目的”。第(2)问,图中的两幅美术作品充分展现人性的美,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披着宗教的外衣,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目的都是宣传新思想;“共同因素”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分析不利的因素即可。第(3)问,“思想的相同点”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概括;潮流可以回答民主主义、理性主义等。
点评: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14世纪开始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发展,17、18世纪发展到成熟,进入到理性阶段。人文主义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公元1652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有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英国殖民地;……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一一摘自《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一一《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三: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
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一100%;。此外,法国采取“输出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货易货制”,其他国家纷纷效法。?一一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关贸
总协定的序言明确规定其宗旨是: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等措施,以对上述目的做出贡献。
材料五:2010年9月2
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针对中国汇率问题的一项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认定为被人为低估,美国政府有权对来自该国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不过这项法案需要由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最终能否成为美国新的、可操作的贸易法规仍存悬念。
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0年10月1日至15日半个月的时间,美国制造的对华贸易摩擦事件就多达24起。
(1)材料一、三、五与材料二、四所实行政策有何不同之处?(2分)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归纳《航海条例》颁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三政策实施各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3)材料二和材料四政策买施的背景各是什么?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4)据材料五,结合以上述材料及其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4分)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5分)
(3)历史作用:“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保障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①发动侵朝、侵越战争?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时间限制,即冷战时期;一是内容限制,即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按时间限制条件看,①②③④都符合;按内容看,②不属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故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筑了铁路淞沪线,旋被当地官员以重金购去后拆毁,后清廷又命盛宣怀再筑,于1898年完工通车。下图为当时“先锋”号火车头运抵淞沪铁路时的情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876年修筑的淞沪铁路标志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B.1876年修筑的淞沪沪铁路使用了电力驱动的火车头
C.淞沪线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艰难
D.1898年通车的淞沪铁路彻底结束了列强垄断的局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876年以及“于1898年完工通车。右图为当时“先锋”号火车头运抵淞沪铁路时的情景”说明淞沪线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艰难,故本题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主张“明主悄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赢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题中材料强调严刑峻法、威势,显然是法家的主张。故选C。荀子主张礼法并施;B项主张兼爱、非攻;D项是秦朝第一任皇帝,信任法家学派的观点。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