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二】“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回答下列问题:
⑴王安石和商鞅有什么共同点?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人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首肯,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⑴具有改革家的胆略与气魄,有一定远见,力图排除阻力,立志变法图强。
⑵冗官、冗兵、冗费
⑶梁启超的观点是合理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用人不当和危害百姓的现象,但不可否认他的改革变法的勇气与精神,也需要看到所取得的一定的效果。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进步的。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选修内容,为选做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选取。从命题意图上既要考察基础知识,又要培养比较与鉴别能力,同时旨在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以增强变法改革的自觉性与勇气,为青年学生的人生提供启迪。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制度的不断创新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下列中外改革中,可能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①商鞅变法? ②戊戌变法? ③彼得一世改革 ④明治维新(?)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政治上: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县制、制订秦律等措施,
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3分,其中措施2分,影响1分)
经济上: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3分,其中措施2分,影响1分)
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分,其中措施1分,影响1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注意审题和课本知识的准确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不严重
B.政府分田措施贯彻得力
C.政府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
D.农民大力支持分田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均田制,在北魏之所以能够推行该土地制度,是因为政府掌握一定数量的无主土地,均田制没有触犯地主土地制度,所以C项是前提条件,其他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2011年3月28日,新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史学界对“司母戊鼎”内壁铭文(下图)的重新解读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史学界解读的依据和方法可能是

A.进一步研究古代文献
B.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
C.与同期青铜铭文对照
D.研读古文字构造方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所以鼎更名的原因为C项。A、D材料无法体现;B明显不适合,从青铜器的纹饰与功能判断不出来。
考点:研究历史的史料和方法
点评: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