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的经济政策。依据所学,西汉的时候,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盐铁等实行专营政策。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儒贾相同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导致儒商相同,这说明经济发展加快社会阶层的流动。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因此选择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徽商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8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6分)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2分,只答贸易网络、文化交流通道而没有区位概念的给1分)
主要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4分,回答“造船技术的提升、指南针的应用,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酌情给分,总分不得超过4分)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2分)
(2)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分)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4分)
(3)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来归纳即可,抓住“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等信息可得出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第二小问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抓住唐宋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特征来分析,可归纳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以及政府对外贸的重视。第三小问抓住材料一中“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的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对外开放,平等贸易的对外政策。
(2)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可得出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小问评价可联系课本知识,从殖民扩张对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殖民地的影响来分析;对欧洲殖民者的影响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来展开,对亚非拉的影响注意辩证分析,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3)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可从其背景、实质的角度来分析;背景方面可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特点来分析,实质方面可联系材料一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含义,可得出它是连接世界的贸易之路;还可联系材料二中与过去欧洲殖民主义的做法相比较来分析其核心价值。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欧洲的殖民扩张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学者指出:宋元以来,闽浙沿海出现一些经济繁荣的大城巿,如泉州,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些大城巿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然而,同一时期的沿海地区却出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城巿。关于这个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受到日本崛起的影响,沿海城巿的商业机能被日本吸收
B.受到西班牙殖民菲律宾影响,海上贸易机能萎缩的结果
C.受到阿拉伯人垄断南洋贸易的影响,商业功能被其取代
D.受到朝廷对外政策的影响,正式通商被走私贸易所取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述时间应该知道明清时期与宋元时期在经济方面的政策不同是对外的海禁政策,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原创】仔细观察关于中国古代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的示意图,请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功能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不论是西汉、唐还是北宋的都城布局图本身一直都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而从西汉、唐到北宋,都城的经济功能的确是在不断的增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为中心
【原创理由】本题是以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为背景考查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以及城市的布局所体现出来的皇权思想,特别是要注意图片中的“市”只能证明都城的经济功能在增加,而不能证明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图片题因为它的信息容量大而越来越被高考命题者们所青睐,在平常复习备考时也要加强对此类问题的训练。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