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电视剧《大宅门》里有这样一个场景:1954年,百草厅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A.完全为工人所有
B.排除了资本家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公私共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之前,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在改造后生产资料由于和平赎买政策变成了公有制,所有才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选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右图是某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当时邮电部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这枚邮票最有可能发行于下列哪一时期?

A.延安时期
B.过渡时期
C.十年探索时期
D.十年动乱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目的在于不污损毛泽东的形象,反映出对毛泽东主席的疯狂拥戴、崇拜,故最有可能发生在文革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前1948年,中国一共有设市城市58个(不包括台湾地区),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不足全国总人13%;除了少数对外通商口岸,大多数城市还远远称不上现现代城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一五计划里,城市作为国家工业化基地,提出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口号。开始了其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短时间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带来城市用地和人口的急剧扩张。城市数量到1957年增加至176个,城镇人口年均增长7%。一类重点建设城市人口的增幅更加迅猛,如太原年均增加31%,兰州19%,鞍山19%,齐齐哈尔20%,北京11%。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被称为进入了“第一个春天”,规划任务围绕国家重点工业项目选址,配套建设工人住宅区和生活服务设施。
材料二?一五计划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这一时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即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社会公益目标优先的定位,是由当时特定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决定的。医疗服务体系的骨干部分是政府部门直接创办的国有机构,末端为隶属于城乡集体经济的集体所有制机构。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同时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机构和从业人员个人经济利益之间没有联系。
材料三?它(农业集体化)为五年计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它消灭了曾经极大威胁苏维埃政权生存的富人,农民不再是一股独立政治力量,苏维埃权威在农村被牢固树立,这又使苏联政府能强迫农民承担工业化大量费用,国家以征税的形式吸走剩余产品,然后将剩余产品出口,以便为工业化筹措资金,尽管农民一直采取不合作态度,但由于农业集体化制度,政府已能够向农民榨取足够东西,用来供养城市居民,帮助支付新的工业中心的费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三大改造开始时中央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主张逐步推进。但1955年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改造进程过急过猛,80%以上的农民是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内加入初级社并随即转入了高级社,这显然超越了农民当时的觉悟水平,也违背了自愿的原则。后来对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偿还也没有认真执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很大的抵触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集体化的影响。(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一五计划在哪些方面改善了民生。(9分)
参考答案:(1)一五计划开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
(2)积极:消灭富农、树立政府在农村的权威;为工业筹措资金;满足城市居民对粮食的需求。
消极:操之过急,超越农民承受能力;强迫命令,违反自愿原则;成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其生产积极性。
(3)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居民生活;保障人民基本卫生需求;一定程度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一信息“在一五计划里,城市作为国家工业化基地,提出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口号”, 材料二信息“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
(2)注意材料三信息“它消灭了曾经极大威胁苏维埃政权生存的富人”“苏维埃权威在农村被牢固树立”“政府能强迫农民承担工业化大量费用……以便为工业化筹措资金”,材料四信息“改造进程过急过猛”“这显然超越了农民当时的觉悟水平,也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很大的抵触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3)注意综合分析上述材料,材料一涉及城市化问题,材料二涉及医疗卫生,材料三四涉及农业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B.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C.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复关谈判是在1986年,排除A项;根据题干说明“六五”期间兴起了出国热潮和学英语热,反映了国人了解世界的渴望,故答案选择B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出国的看法,“中外文化交流”、“教育体制”未在材料中体现,所以排除C、D项,
点评:关于现代中国的教育,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1)新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2)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原因;(3)联系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过渡时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创造条件的有
①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②建国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④“一五”计划的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土改解放了生产力和农村中的劳动力,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没收官僚资本掌握了经济命脉,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工业化的实现。“一五”计划是过渡时期实现工业化道路上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条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