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北宋“三冗”问题是指“冗官”“冗兵”和“冗费”。结合相关史实及所给的选项可知,出现这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官僚机构和军事体系的庞大、战争费用高。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故与“三冗”无必然联系。此题应选D项。
点评: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吸取唐朝藩镇割据势力的教训
B.防止分裂局面的出现
C.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D.为发展军事力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季艮行之业耳,……而季艮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坐是雕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彳艮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苗法”的积极作用。(5分)
(2)据材料二,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核心。(3分)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中获得哪些改革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看法:青苗法相当于银行金融业务;政府不宜与人民直接借贷。(2分)
积极作用:农户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3分)
(2)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2分)
核心:理财(或富国之法)。(1分)
(3)启示:改革者的意志要坚韧,眼光要高远;改革的内容要立足现实。2分)
本题解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概括主旨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青苗法者,不过一季艮行之业耳,……而季艮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即为梁启超关于“青苗法”的看法,可概括为青苗法相当于银行金融业务;政府不宜与人民直接借贷;对于“青苗法”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户、政府、、农业生产发展三个方面作答。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概括主旨能力。据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可知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是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核心是理财(或富国之法)。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王安石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者,具有很多过人的品质,无论对推进改革的决心,还是对变法前瞻性认识,都值得后人从中获得启示,因此改革者的意志要坚韧,眼光要高远,改革的内容要立足现实。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馑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A.契丹族、党项族
B.契丹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女真族
D.女真族、蒙古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