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改革者虽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改革的措施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方面的突出典型是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阿里改革
D.戊戌变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④给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2分)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1)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4分)
(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2分)
(4)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这是史论结合的题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要用史实来说明。
第(4)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趋势
D.反映新兴地主的愿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故选A。BCD三项与直接控制黄河无关。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的目的是维护自身对黄河流域汉族地区的统治。在政治上,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管理先进的汉族地区的问题,需要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上需要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也要增加政府的收入。因此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