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所述是楚庄王在周定王派人慰劳自己时,楚庄王问鼎的大小轻重,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所以这里他是在挑战周天子的权威,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4: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请回答:
(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1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分)
(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2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分)
(3).依据材料4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指分封制。(1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3)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4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子弟之制”应是之分封制,封建即古代的封邦建国意思,再结合知识分析分封制的特点:①周王与诸侯以“土地”和“义务”为联系纽带;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③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④分封的对象多元化,同姓为多而且都在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
(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说明王室的衰落;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说明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3)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点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 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 文字型(文言文 现代文 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 漫画 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赵翼《廿二史扎记》 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市民阶层箪拥了国家政权
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汉代初期社会低层民众中的杰出人物走上政坛,成为汉初政治的实际执掌者,这是对原有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进一步突破,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不废话史实,封建专制政权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国家政权的拥有者是皇帝,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新航路的开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