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子弟
| 富豪
| 平民
| 贫民
|
69.6%
| 6%
| 15.7%
| 8.7%
|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表格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A项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69.6%,可知B、C两项错误;由富豪子弟占据6%、平民子弟占据15.7%和贫民子弟占据8.7%,可知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宋元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有了很大发展,下列能正确反映这一时期皇权变化的示意图(横坐标代表年代,纵坐标代表皇权)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代皇权变化趋势。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体制下有两顿矛盾,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呈现的趋势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皇权在加强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相权短暂提高的现象,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专制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卫国、立功、援朝、跃进、卫东、向阳、继红、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三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人的起名分别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6分)
(3)据材料三,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6分)
参考答案:(1)宗法制度
(2)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卫生医疗技术落后;政治事件影响社会意识,民众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实行改革开放,女性地位提高。
(3)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4分)也反映了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
。(2分)
本题解析:(1)回答第一问时,应抓住材料一众多人名比如“刘敬先、殷孝祖、何荣祖、韩显宗”都有“敬先、孝祖、荣祖、显宗”等反映尊宗敬祖,再结合必修一的学习,可知当时人的起名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此题难度不大,相信多数同学都能回答准确。
(2)姓名是一种文化,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根据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回答第二问,要紧扣年代结合新中国各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特征解题;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大行其道”,说明当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卫生医疗技术落后,人们把孩子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名字上。
(3)回答第三问,要透过名称避讳本身挖掘其蕴藏的政治、思想和民俗现象;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现象相联系,综合性比较强,一要看到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影响,又要看到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这一问,相对难度较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B.科举制不可能令人神经麻木,因而观点有误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帖子的主要问题是八股取士的时间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