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12-14 04:49:11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情境是“考试作弊”,这是一种不诚实的做法,涉及的是学习态度问题,联系各个选项,A项是针对老师的教育方法而言,C和D谈到的都是学习方法,只有B强调的是学习态度,即学习态度要端正、老实,不能有搞欺骗行为,所以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密切结合题干的主旨——学习态度要老实。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 材料三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归纳荀子的主要思想。(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思想界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荀子思想地位在南宋学术界出现了何种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人性本恶;强调礼法;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规律。(3分) (2)地位:倍加推崇。(2分)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荀子的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4分) (3)遭到冷遇。(1分)主要原因: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并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2分)
本题解析:(1)荀子的主要思想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得出人性本恶;从“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可得出强调礼法;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信息可得出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规律。 (2)第一小问地位从材料二中“作书美孙卿”的信息可归纳出倍加推崇。第二小问主要原因可从荀子思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以及秦朝的灭亡,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等来思考分析,如西汉吸取秦亡教训;荀子的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 (3)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三中“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的信息可得出遭到冷遇。第二小问原因联系宋明理学兴起的相关知识,从理学是对孔孟之道的复兴,再结合理学在人性论的观点来分析,可得出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并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人性论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对于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4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2分)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2分)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2分) (4)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任意2点,得4分)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每点2分,共4分)。 (2)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分)意义、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近代反专制民主革命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1分,共2分) (3)“质的飞跃”:明确反帝。(2分)新发展: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一点1分,共2分) (4)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解答本题应在理解“民本”含义的基础上,对应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有关思想。 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本思想的主张即可。至于其内涵从从君民共存和重视民意这个角度来组织概括。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由“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对于其现实意义可以从抨击君主专制这个角度作答,历史影响从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作答。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民族: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指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而这些新中最主要的新变化在于明确提出反帝。第二问结合新民生主义的内容回答即可。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中共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顾炎武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甲项中的信息“亲……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可知这应为王阳明的“致良知”的观点;由乙项中的信息“天下为主,君为客”可知这应为黄宗羲的观点;由丙项中的信息“邪辟之说灭息……统纪可一”可知这应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由丁项中的信息“保天下……匹夫……有责”可知这应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故本题应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的思想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是在于对儒学的发展的理解。儒学经历了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的三次演进,明显带有“政治转向”功能的是在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上更适应了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考点:汉代儒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提炼能力,首先要知道儒学的三次话语向分别是什么,尤其题目中已经提示是要汉代的政治转向,即可抓住做题的要点。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