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2019-12-14 04:49:11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 材料三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归纳荀子的主要思想。(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思想界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荀子思想地位在南宋学术界出现了何种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3分)
3、综合题 (18分)对于历史上“民本思想”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4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2分)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2分)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2分) (4)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
4、选择题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顾炎武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
5、选择题 “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