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塔戈拉?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十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圣化”、“矮化”、“正统化”
、“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其中否定孔子的有:
“矮化”。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只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维新化”。晚清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吧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
“丑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孟勇之决心,塞决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哲学家”、“智者”、“完人”。
“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同代人“矮化”孔子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2分)
(2)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将孔子“维新化”?而陈独秀却要将孔子“丑化”?(4分)
(3)根据材料,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3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3分)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宗法礼乐制度被破坏,分封制度开始解体,时代需要变革。(2分)
(2)“维新化”的原因:现实社会的需要;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丑化”的原因:孔子的思想经过改造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尊孔复古”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两点即可)(4分)
(3)原因: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3
分)
(4)可分两个层次给分:第一层次,要求能利用多个材料,归纳得出结论,进而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的层次。第二层次,站在当代历史文化的高度,我们应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关于老子思想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道”是抽象的,“道”派生了人间万物
B.“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命论
C.矛盾的对立双方,无需条件,就可以转化
D.“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任何事都不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老子思想的理解能力。老子的思想主要包含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辩证法思想以及其政治上的“无为而治”。其中“无为而治”是难点,“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不妄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三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1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2分)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
参考答案:(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鸦片战争后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培养了一批翻译、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但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没有改变教育制度。
(3)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入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1)第一问由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后一个问实际上问的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属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回忆教材即可。
(2)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这一时间概念。评价题要本着全面性的观点进行分析。
(3)材料提供的信息比较直白明了:“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可以得出“教育立法”的结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可以反映出“拿破仑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目的”从最后一句话里面可以看出来。
(4)“启示题”要把握一种解题方法:综合前问得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
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A表述明显绝对化,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汉武帝时期开始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因此选A。
点评: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