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2分)古往今来,土地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汉书·食货志》
注:井田一百亩约合今31亩多
材料二:“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
——《谷梁传》
材料三:《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然而到玄宗时期,“兼并之弊,有愈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安史之乱以后,更是“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注:之前安徽、四川等地已开始“包产到户”农村改革试点。)……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认为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1982年1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井田制的特点。(4分)
(2)材料二是如何评价初税亩的?有人说初税亩既是赋税制度也是土地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6分)
(3)材料三中《唐律》对均田制的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根本原因。(6分)
(4)材料四为何认为“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台对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九百亩为一井;井田分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私田(约八百亩)均分给八家耕种。(4分)
(2)坚持“古者什一,藉而不税”,认为初税亩另外对私田征收税“什一”是“非正”之举。(2分)
表面看,初税亩涉及的是征税的标准和方法问题。但其按照土地实有数目征税的做法,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的所有权,从而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因而它至少对当时土地制度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
(3)限制地主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严禁增加额外赋役。(4分)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坏不可避免。(2分)
(4)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2分)
纪要以中央一号文件形式,不仅统一了人们对包干到户的认识,而且还把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提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深化。(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可见井田分公田和私田,先在公田劳作,再在私田劳作。
第(2)问,本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要求我盟初税亩有全面的的认识,结合所学,要注意抓住初税亩的实质改变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国有制变为土地私有制,这是是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
第(3)问,结合材料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和“ 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可归纳为限制地主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严禁增加额外赋役。土地兼并根源于土地私有制;第(4)问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新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在作答时要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高度组织语言。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为此孝文帝实行了( )
A.宗主督护制
B.俸禄制度
C.均田制
D.汉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