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7分)珠江三角洲地区,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
珠江流域的深圳、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随着港澳相继回归,珠江三角的区域合作经历了由“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发展过程。“小珠三角”即传统意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内九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大珠三角”指的是粤港澳地区,这里优势明显,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珠三角地区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具活力地区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伟大政策;香港澳门回归进一步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珠三角处于沿海地区水路交通发达;邓小平南巡,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新阶段的开放;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对外贸易港口。(任意4点8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中“珠江流域的深圳、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随着港澳相继回归”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港澳回归的推动珠三角自身的地理交通优势以及历史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重要思想有(?)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②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③枪杆子里出政权?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在世界近现代交替的19世纪与20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正是由于这一转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激烈的震荡。
20 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
——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
(1)一战后人类社会出现的激烈震荡在政治、经济领域里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后来是怎样克服和战胜这种震荡的?(4分)
材料二?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
(2)二战后促进现代化稳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了60年,将这60年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转折点,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
(3)在前30年中,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采用了什么模式?后30年中,为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中国在90年代有哪两次重大的理论突破?(3分)
参考答案:(1)1929年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化解了经济危机,世界人民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分)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殖民体系的瓦解,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任答三点)(3分)
(3)计划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邓小平讲话解决姓“资”姓“社”问题,“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体制并存,解决了“公有”与“非公有”问题。(3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一书中的史学观点为切入点,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思考、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第(1)问须抓住“一战后”“政治、经济领域里最突出的表现”等文字进行分析,作出正确判断,然后才能正确回答“怎样克服和战胜这种震荡”。第(2)问“二战后促进现代化稳定发展的因素”须理解其含义,是指全球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可筛选所学知识找出有关点作出回答,并尽可能考虑全面一些。第(3)问须回忆教材,据所学知识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78年,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之所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因为它
[? ]
A.系统地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
B.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