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为倡导“文明开化”,日本政府派出了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其成员不包括( ?)
A.大久保利通
B.高杉晋
C.伊藤博文
D.岩仓具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871年12月23日,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顾问兼参议木户孝允、参议兼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和参议兼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的“欧美使节团”离开横滨前往美国。半年以后,转向欧洲,途经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因此B不包括在内。
点评:岩仓使团大规模出使西方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日本敢于大胆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与理念,促进日本明治维新后的高速发展并迅速成为亚洲强国。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俄国,震惊了整个世界。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它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通教科书。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主要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有学者则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将明治维新引向歧途,结合材料及所学,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民间办学;注重教育的通俗适用;偏重儒家传统文化。不同:政府主导;重视近代科学技术;重视外语教育。
(2)核心:忠君思想(或儒家忠孝思想)。背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3)(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和武士道精神,最终使日本因侵略扩张而战败,给日本人民以及东亚和平带来深重灾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是两个语词结构相近的概念,它们表明中日两国在早期近代化的路径选择中拥有着类似的文化处境,即必须处理好强势文化的引入与本土传统文化的保存问题。——人教版历史选修1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3分,不得照抄原文。)并指出其观点产生的主要背景。(6分)
参考答案:(1)含义:①“和魂洋才”指:日本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本土传统文化为灵魂(或答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同时培养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3分)②“中体西用”指: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为补充,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或答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分)
(2)①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1分)日本改革成效更明显;(1分)中日是近邻,很多情况(政俗)更相似,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1分)
②背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6分,每点2分。如有其它言之有理答案,皆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6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说明“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大体含义相似,所以可以结合所学“中体西用”含义推知“和魂洋才”的含义,即“中体西用”指:以中国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为补充,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或答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和魂洋才”指:日本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本土传统文化为灵魂(或答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同时培养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观点可以直接进行概括,即日俄两国均是在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日本变革成效更为显著;中国效仿日本进行维新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回答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比日本早,但步伐缓慢,始终没能实现近代化,试比较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进程方面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进程。
参考答案:(1)原因:①日本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超过中国。②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大,新兴地主、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形成了一种政治力量,要求参与政权;封建阶级内部分化,一些大名和中下级武士转变为反封建力量。③国际环境: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亚洲惟一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则长期遭受西方侵略,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占居主导地位。
(2)进程:①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引进近代技术和设备;创办新式学校,开创教育近代化的先河。②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维新运动兴起,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③20世纪初,清朝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④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鼓励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⑤随着外国经济侵入及洋务运动展开,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近代交通事业发展。⑥外国文化侵入,西学东渐,使传统思想受到冲击。民主自由、平等、进化论等观念逐步传播。西方的法律、社会制度也传到中国。民国初年议会的产生、共和制的建立、约法的制定等,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本题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在近代化过程中,中、日同途但不同归,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中、日两国所处的国内外条件决定的。依据两国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思想结构和国际环境不难作出比较。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实际上是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客观上讲,清朝三次新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甚至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是围绕近代化开展的探索与抗争,只是目的、方式、结果各有特色,需要认真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治维新“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措施时出现争论。以下是一些同学对这一措施作用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①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现代化重要前提
②废除封建专制,开启政治民主化道路
③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现代化的推进
④消灭封建割据,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