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被杀。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守旧贵族的反扑,商鞅枉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本题解析:本题涉及到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问题。方法之一是将变法者的个人命运与变法本身分离开来。不以个人成败作为判断改革效果的依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材料二?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
——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生产方式:游牧方式、农耕方式。(2分)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2分)
(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赋役来源;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6分)
本题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从图上很明显可以看出第一幅是放牧,第二幅是耕作,就可以总结出生产方式。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原因很显然是孝文帝改革。
第(2)问影响除了从材料中“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北魏封建化”等句子总结之外,还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答,比如: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下列改革措施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是
A.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
B.设立三长制、实行租调制
C.实行租调制、制定官吏俸禄制
D.实行租调制、迁都洛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北魏时期,土地制度实现的是均田制,基层管理组织是三长制,赋税制度是实行租调制,所以符合题意 的是B,CDA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北魏的有关史实。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所以说建立北魏政权后,才统一黄河流域。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
C.都壮大了本国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分别发生于春秋和战国时期,时代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变法的性质和根本作用的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