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了(? )
A.兼爱
B.以礼入法
C.理学
D.致良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意思,按照封建国家法律,君命不可违,但基于小鹿和母鹿之间的母子之情,又违背君命放了小鹿,董仲舒评价这件事是把国家法律和儒家主张的仁爱之情结合在一起,题干体现了这一主旨,所以应该是儒家的“礼”和国家的“法”相结合,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含义是把儒家的“礼”和国家的“法”结合在一起断案,主要考查学生飞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考察春秋战国社会的剧变。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时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对社会的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应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上海达吴淞”说明①说法正确;“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说明②说法正确;“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说明④说法正确,“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说明③说法正确,故答案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从古至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真正受到了关注,共同富裕被毛泽东视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他的方法不都是对头,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邓小平语)……如果寄希望通过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其结果必然导致共同贫穷。……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理解包含着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方面。
——肖冬梅、陈湘舸文章(《探索》2009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分)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主张?(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2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4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实现?(2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与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有何异同(6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的?(4分)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思想主张:体现仁和礼的思想(或者等级观念)(2分)。
(2)认识: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2分)。
办法:通过政府行为来解决问题;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社会福利调节社会财富的再分配(4分)(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两点即可)
没有实现。(2分)因为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不能走向富强,所以民生问题就不可能解决)。(2分)
(3) 目标上都追求共同富裕(2分)。方式上毛泽东搞平均分配,一刀切(2分);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渐进地达到共同富裕(2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2分);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2分)
本题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一,可以直接概况出孔子的救济观点,从孔子主张社会救济应由统治者来实施说明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对民众实行“仁爱”,同时他又不主张个人救济,说明他认为个人不能僭越自身身份,个人作为应符合礼制;(2)从材料二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概括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和解决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张在当时的中国无法实现,具体原因可以从中国的内外环境和理论本身的缺陷来回答;(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二人都认识到了同富裕对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但二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和措施上有很大不同。结合邓小平对民生问题的理解思考新时期中国人民是如何把这一指导思想付诸实施的。
点评:材料以古今如何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任何一个方面进行纵向的梳理和归纳均可看出社会进步的痕迹。对于此种类型问题的考查,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创造等方面进行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颇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A.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洋务运动的开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纷纷破产,为了生计,很多人开始进城务工,所以出现材料中“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的情况。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