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孔子的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思想;“人心至灵,此理至明”是陆九渊的思想。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成为正统思想。所谓“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就是用天的权威限制皇帝私欲。如果君主有过错,“天”就会降“灾异”来给予警告、惩罚。这符合“天人感应”学说,C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曾孙汉宣帝却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武帝时期,表面上看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面上看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所以此处所谓“霸王道”,是指法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霸王道”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的可能走向》一文指出:“儒学有效地组织社会、安顿人生,已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下列儒学主张中最能体现儒学“组织社会、安顿人生”这一特点的是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民贵君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儒学有效地组织社会、安顿人生,已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人文思想,故AB不符合;民贵君轻虽然也有人文主义色彩,但是无从体现组织社会,安顿人生,故D项也不符合。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经世致用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6分)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中国林业网 《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10分)
(3)概括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二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6分)
参考答案:(1)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影响:有利:和谐观形成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对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浪漫主义的诗词和文人的心态)(4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分)
(2)根源: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2分)。表现: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2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4分)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2分)
(3)对策:“可持续发展”(2分);找到和平、发展、环境的内在联系来保障和推动“可持续发展”。(2分) 表现: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到关注未来、关注生活的环境(从自身到全球性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2分)
本题解析:第⑴小题: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一的“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 尊崇自然,关注自然”等处发现道家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问属于外延型试题,回答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全面阐述,其影响主要包括:有利于和谐观形成,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对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浪漫主义的诗词和文人的心态)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⑵小题:第一小问比较容易,在材料二中明显地提到了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第二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回答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其表现可以分时段概括为: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第⑶小题: 第一小问比较容易作答,材料三通段分两点解释了该对策,即“可持续发展”;找到和平、发展、环境的内在联系来保障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二小问比较难以作答,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升华”二字,可以表述为: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到关注未来、关注生活的环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2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论 | 言论者 | 思想核心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A | B |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C | D |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E | F |
参考答案:
(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6分)
(2)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2分)
(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1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和结合所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第一行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即民贵君轻的早期民本思想;据第二行的“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可知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据第三行的“所谓‘良知’也”可知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致良知”主张。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史料的能力和联系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以上亡以持一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中包含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等,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西主张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国家形势。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史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是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回答这类题主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上来回答;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经济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政治上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走向反动;思想上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日益僵化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商鞅变法》高频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