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2020-01-22 01:18:5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观点中,李贽会同意的是( )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明末反正统意识的思想家李贽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ABC三项表述均是再肯定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地位,不符合李贽的观点。而D项正体现李贽的“反正统意识”观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李贽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教育的发展,展示着社会的律动,也深受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4分)据材料一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4分) 材料二:明代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持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书院内顾宪成撰写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影响深远。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材料三:京师同文馆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3)据材料三,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 材料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作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据材料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史实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4分)
参考答案:(20分) (1)原因:①北宋重文轻武;②私人讲学传统的影响。(4分) 目标: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4分) (2) ①倡导经世致用,有浓郁的爱国意识;②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干预,趋向应试功名。(4分) (3) 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种实用人才;②留学教育,开近代教育先河。(4分)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实施“2ll工程”计 划;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4分。至少举两例。所举史实只要是1985年以后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宋时,书院兴起的原因主要从国家的治国理念、治国政策和历史传统等角度展开论述即可。北宋时期国家的治国理念、治国政策当然是指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是导致北宋时书院兴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中国本来早就有私人讲学传统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也可以从“理学的兴起”也会导致北宋时书院兴起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2)材料二中的“讽议朝政、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字眼是意在说明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倡导经世致用,要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大事,当然也就具有了浓郁的爱国意识。而材料二中的“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书院教育已经被政府加强了对书院的干预,书院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传经讲学了,书院教育也变得趋向应试功名,书院教育也充满了浓厚的官场意识。 (3)材料三有两幅图片组成,一副是京师同文馆,另一副是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京师同文馆是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的创办新式学堂,通过新式学堂来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各种实用人才。而“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这个图片则是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教育的留学教育,而留学教育在中国则是开创了一个先河,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新的重大变化。 (4)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本题材料的出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一定要注意所列举的事实必须是1985年之后的事情即可。例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施“2ll工程”计划,985工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等等均可,本题其实就是换个角度,变相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6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它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人作为一个知识性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心态可以体现时代的兴衰变迁。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到晚明时期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弥漫,这股新异的思想在理性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 ——《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 材料二 上海总商会、沪南商会代表全埠商人致南北大总统(孙、袁)、临时政府、参议院、各省都督的电文:“民军起义,海宇光复……所望共和速成,国利民福,讵(怎料)以南北统一,争持地点,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 ——摘编自《申报》(1912年3月9日) 材料三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1912年《申报》 材料四 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 ——选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歌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初至明中期士人群体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4分)。举例说明晚明时期“新异思想”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上海商会为代表的商人群体的诉求,并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其原因。(8分)说明这种诉求导致他们在孙、袁之争中做出了怎样的取舍?(4分) (3)材料四的歌谣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心态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考生只写理学或儒家思想给2分,有合理分析的给4分) 表现:李贽的思想;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2分。写出一点给2分,李贽其他思想,同等给分) 或者考生写: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2分。写出一点给2分) (2)诉求:追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4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原因: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希望发展经济;多数国民对共和并不了解。(4分。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取舍: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他们支持了实力强大的袁世凯,是袁世凯上台的原因之一。(4分。考生如果写:他们不支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果转移的原因之一,也同等给分) (3)急于求成(2分。同等意思,言之成理,同等给分)。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i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4分。分析表述完整的给4分,只写推动大跃进出现的给2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4)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2分。言之成理,来自材料即可)
本题解析:(1)思想根源: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从材料一中的“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可以看出士人群体的心态受理学(或儒家思想)影响。他们这种忠君爱国,乐于奉献的意识与理学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注重气节相一致。表现:根据题目要求“晚明时期”“新异思想”这两个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想到是在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所以只要写出李贽的思想主张即可,如否定孔子及程朱理学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做出自己判断的权利;提出男女平等;等等。或者考生写: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如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也同等给分。 (2)诉求: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指出”其诉求,故由材料二中的“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可以得出商界的诉求就是追求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三回答,由材料二中的“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和材料三中的“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可知原因是辛亥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希望发展经济;多数国民对共和并不了解。取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可以知道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他们支持了实力强大的袁世凯,是袁世凯上台的原因之一。考生如果写:他们不支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成果转移的原因之一,也同等给分。 (3)心态:由材料四中的“滴滴汗珠变钢水”、“快马加鞭”再结合出处所提到的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可知是反映的大跃进时期的情况,故反映的是民众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所学20世纪50年代的相关史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可以知道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和普通民众情绪i它与当时的“左”倾错误都是推动50年代大跃进出现的因素。 (4)启示: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材料一、二、四分别提到的是士人群体、商人群体和民众的心态及其相关原因及影响,所以看出出题人是从社会群体的意识或心态角度来探讨历史发展的问题的,所以可以得出的启示是社会群体的心态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历史可以从社会群体的心理角度进行;等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结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左”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C.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D.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