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
(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4分)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2分)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依据材料一,说明范仲淹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2)在材料二中,范仲淹特别强调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D、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4、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在郑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
材料二: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6分)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王安石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诗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