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商鞅变法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活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而“四书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故排除BD,AC是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最便捷的途径是当兵打仗,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清朝皇帝上谕分两种,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明发上谕内容是公开的,传达方式与明以前旧制相同,“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廷寄上谕则“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旁人谁也不知道。”由此可见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直接由皇帝军机处”,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时军机处成了核心机构,所以本题答案是D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材料题(15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10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3分)
本题解析: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材料一的信息说的是丞相的职能和地位。此问要求学生回答秦朝、西汉、唐朝、北宋四个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从而得出君权与相权关系的规律性认识。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四个时期的史实。然后得出结论: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消弱。
(2)此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回答。“相之患”、“ 病及于国君”即丞相的祸患危机皇帝,“其故在擅专威福”危及皇帝的原因是丞相独揽大权,作威作福。可见,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力过大,危及皇权,从而废除丞相。再加上元朝的教训,加上明朝宰相胡惟庸弄权,又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皇权强化也势在必然。
(3)此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找关键信息并运用基本知识来分析。材料中黄宗羲否定明朝政治,认为明朝政治黑暗腐败,无可圈可点之处,就在于废除丞相。理解黄宗羲观点要史论结合,要从史实中找根据。比如废丞相后,君主专制加强,宦官地位上升,宦官政治是明朝一大特色,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内阁又不能统帅六部,朋党斗争不断。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设立丞相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危机加深,具体表现在
①宦官专权
②奸臣当道
③藩王割据
④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已经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噩侯反叛伐周”,诸侯王居然敢于讨伐周王,说明分封制趋向衰弱;“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说明分封制虽然趋向衰弱,但王权尚能维护,其权威还没有完全丧失。故本题选A选项。B项说的是血缘家族等级关系,材料未体现;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