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反映在经济角度就是传统的经济并未被取代,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小农经济的存在必然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例如不可能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去拉粪吧。所以本题答案选择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图5为近代某商品的报纸广告。它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当时(?)

A.实行专卖制度
B.提倡国货运动
C.宣扬种族主义
D.坚持民权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对“人与自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完全没有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B.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恬淡
C.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反映的现象不利于生态平衡
D.唐朝时期围湖造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天人感应”中的“天”即自然,但其理论属于唯心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不同
B.科技水平的差距
C.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市场竞争能力的区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哲学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着技术、市场竞争、经济发展体制等多方面的优势,再加上历史上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这些都会造成双方的差距拉大,而其根源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的文字信息说明王阳明没有真正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故本题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