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知识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得到发展,它的根本原因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回答。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王安石为发展农业而采取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推动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出现的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明治维新
C.辛亥革命
D.甲午战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 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
A、为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各举2例说明。(6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1分)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2例说明,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1分)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2例说明,2分)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2分)。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1分)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1分)
本题解析:
(1)本问考查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关键在于抓住两次改革的社会背景分析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第二小问举例依据教材内容即可。
(2)本问比较分析能力。第一小问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关进行提炼概括;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第二小问注意在比较基础上找出共同作用。
点评:本考点在高考中经常进行考查,在几年的考试中主要集中考查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及其成功的原因,均田制、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还有改革的作用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题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难度中等。在复习时,还是要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历史作用及孝文帝改革改革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两个方面入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