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
A.“希望工程”
B.“211工程计划”
C.“科教兴国”战略
D.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2、判断题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3、判断题 (山东省泰安市2008年高三期中考试,历史,37)1956年—1966年被称为“文艺学术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广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
C.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艺创作素材丰富
D.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的召开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三: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水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政治对近现代中国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影响极大,请列举政治对它们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