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2、判断题 造成“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得到新任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B.商鞅得到广大秦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C.反对变革的保守势力遭到彻底打击
D.变法措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3、判断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汉族人对外来民族的影响颇为深远,影响到他们选择由他们统治的王朝的名称。在拓跋族选择魏作为他的帝国名称时,他们同样也按照其他的野蛮民族建立王国时借用中国帝国的名称来给自己的王朝命名。并且,从魏国建立时,北魏统治者们就开始把汉族的贵族们作为他们的顾问。他们开始种田定居生活,并且建立中国式的官僚机构来管理他们占有的领土,这仅仅只是他们大规模汉化的前奏。
这些事情是在没有计划下发生的,但是在公元471年,在孝文帝控制王权时,北魏开始有计划地实行汉化政策;在宫廷中使用汉语,拓跋贵族的服饰汉化,采用汉人的风俗习惯,使用汉族人的姓氏。他也鼓励拓跋贵族与汉族人通婚。为增加汉人对拓跋贵族的尊敬,孝文帝颁布政令,允许拓跋族人与汉族贵族为同等地位。孝文帝最大的汉化措施是迁都,他把都城从北部迁到中国的中心城市洛阳。他重建了在公元311年被匈奴族劫掠并抛弃的都城洛阳,在公元493年和494年,他把宫廷迁到洛阳。
——《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1)材料反映了拓跋氏政权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何规律?(6分)
(2)材料中反映的汉化措施有何作用?(6分)
4、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3)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
5、判断题 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