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重农抑商”是我历代王朝都实行的基本政策。如果某校高一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其为研究课题,探寻其历史发展的渊源,你认为他们首先应该从查阅下面哪一历史事件着手
A.周武王分封诸侯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度
D.汉武帝推行盐铁专营制度
2、判断题 (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材料三?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各举两例)?(4分)
材料四?商鞅变法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一种刺面割鼻的西刑)其傅”,严厉打击反对势力。戊戌变法中,“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光绪帝也“三令五申”,“数四严责”,推动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变法中,改革者都表现出了坚决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什么结果迥异?(4分)综合上述材料,影响改革成败的要素有哪些? (4分)
3、判断题 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情况
A.杭州
B.苏州
C.无锡
D.洛阳
4、判断题 商鞅把礼乐、孝悌、仁义等看做亡国之俗,将其统称为“六虱”,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燔诗书而明法令”,从“六虱”内容看出其所焚诗书应多为
A.道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诸子百家学说
5、判断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富有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想?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