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清时期我国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较快,在苏州杭州等纺织业中心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纺织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A.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 048.35 | 5.72 | | | 94%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 215(南方) | 1 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 328(南方) | 1 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参考答案:(1)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答四点即可4分)
(2) 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2分)
黄宗羲的观点:农工商皆本;(2分)
(3)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 强之本。(4分)
(4)闭关政策(1分);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1分)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大量使用,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劳动力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隋唐时期,国家是统一的,所以农业发展趋势是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例如,隋唐时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就不原来下降了四个百分点。
(2)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不难发现陈亮的观点是: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他们不是截然分开的。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 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不难发现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都得重视,这是因为黄宗羲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结合前面所说的大前提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来去解答这个问题。答案就不难概括为: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 强之本。今天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仍然能指导今天的经济建设。
(4) 从材料中的“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就不难发现,当时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闭关政策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因为中国本来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闭关政策的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因为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原创】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重农抑商”、“宽容对待”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调整相关内容——经济政策调整的深层次原因。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破产”一词有严重问题,而是传统经济政策下的政策调整。不正确;C项表述本身具有一定道理,但与B项相比,不能够体现题干要求“最为准确”,从而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符合史实,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的调整
【原创理由】①本题较注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②本题以“重农抑商下的经济政策调整”作为素材,实际上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调整相关内容——经济政策调整的深层次原因。本题在考查时,牵涉到对传统经济政策的思考,特别是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始终要推动商业的发展”的深层次思考。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下的经济政策调整,同时兼顾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本题考向比较明确,考查面较广。③本题以“重农抑商下的经济政策调整”作为素材,实际上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即深刻认识统治者“宽容对待”商业的深层次原因,即体现根本原因。本题呈现出“旧考点,新视觉”之深刻立意,考查形式较为独特。④正确解答本题,首先在于对传统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的思考,特别是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始终要推动商业的发展”的深层次思考,这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其次,仔细斟酌选项,排除表述错误、表述不够准确的选项,即相继排除ACD三项。这样一来,本题就容易做正确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