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
| 中国(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钢产量
| 2.37kg
| 538.3kg
| 4kg
|
发电量
| 2.76kwh
| 2949kwh
| 10.9kwh
|
A.没收官僚资本? B. 兴起“大跃进”运动? C.土地改革? D.优先发展重工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阅读表格额获取信息的能力,表格中建国初期中国在钢产量与发电量上都与美国印度差距很大,也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在重工业方面的落后,为此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D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2003年6月发布的《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1990年,有1.2 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1.5亿,是35年前的两倍。2003 年全球国际移民总数更是已超过1.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全球化的加速
B.局部战争频繁
C.地缘政治影响
D.两极格局结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生产、资本、贸易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促使人口的流动,根据材料分析全球范围内国际移民人数的增加,可知是选A项全球化的加速。BCD都是属于政治方面和材料关系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下面是一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火花。

材料二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单位:千元)
——《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仔细观察四幅火柴商标图片,你认为这些火花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依据材料二中的统计图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2分)
(3)为什么说“黄金时代”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时代主题:实现民族独立,实业救国。(2分)
(2)状况:民族工业快速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相对缓慢。(2分)
(3)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或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3分)
根本出路: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真正实现民族独立。(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四幅火花图片,从图片中归结答案,火花图片中的“民主共和”“挽回利权”“还我河山”等文字信息以及火柴业的发展来概括作答。第(2)中同样依据图表来概括信息,结合图表从两个方面去概括,从材料二中柱状图明显可以看出1919年比1913年的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从工业比重上看,轻重工业的比例明显存在着严重失调的现象。第(3)问第一小问对应材料二,回答该问题时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概括原因,外部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视角分析,内部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去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民主革命任务以及民族独立后进行经济发展的视角综合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据此图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崛起
C.西方国家放弃了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
D.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票数的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是不断加入联合国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联合国逐渐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控制,成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文革结束后,国家为发展教育重新整顿了教学秩序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下列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科教兴国”战略实施?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
③重新恢复高考制度?④“希望工程”推出
A.③①②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1995年首次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是在1983年,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希望工程”是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