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自从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每当党提出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时,总有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禁止,但一有机会又重新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农民要求实行土地私有制
B.农业合作化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
C.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D.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失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可以结合历史史实来对材料进行理解,可以以安徽、四川农民率先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搞“包产到户”为例来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所示的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次高峰的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制度的改变
D.“实业救国”的思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察图表的能力。通过观察可知两次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是1912年到1919年和1952年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段时间的政府分别是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他们分别采取了鼓励实业和“一五”计划等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西方政治家曾经这样建议“关于萨尔区的协定仍然有效……同时应当有一个附加条件,在同一时期内法国应与德国缔结一项条约,规定由洛林供应德国的铁矿,至少是战前数量的50%,作为交换条件,德国向洛林供应煤矿,其数量在考虑了萨尔区的产量之后,应与战前的供应总量相等。”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
材料二?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冲突。法国政府建议德法两国建立一高级联合机构管辖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该机构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将改变本地区的命运,变过去的武器生产地和战争受害区为和平区。?
——《舒曼计划》
材料三 ?2004年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阿罗芒什举行了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0周年仪式,德国总理施罗德首次应邀参加了纪念仪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欧洲政治家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舒曼的建议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6分)
(3)据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关系的变化,谈谈你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认识。(4分)
参考答案:(1)意图:促使法德进行经济合作,化解两国矛盾。
(2)冲突:普法战争、一战和二战中的法德冲突;趋势: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3)认识: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的出发点;战争与对抗必然两败俱伤,和平与合作才能不断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以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在同一时期内法国应与德国缔结一项条约”的内容可知欧洲政治家想促使法德两国进行经济合作,化解两国在一战中结下的矛盾。第(2)题法德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德国的王朝战争的时候就结下了矛盾,之后在一战和二战两者的矛盾愈演愈烈。舒曼的计划是加强欧洲的实力,使欧洲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舒曼计划反映出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第(3)法德之间的关系由矛盾到和解可以说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利益为本,战争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和平的发展才符合当今世界的主题和符合两国的利益。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等级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克己复礼”的含义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西周之“礼”,也就是等级制度,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所以被历代统治者重视,而主张“仁政”的是孟子,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克己复礼”的本质内涵,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昙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同时教会也需要补充教职人员,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大学得以兴起,而每所大学都是模仿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的一个建立起来的。以波伦亚大学为蓝本的大学,学生们自己组成社团。他们雇佣教师、支付教师薪水,如果教师玩忽职守或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可以予以罚款或解除其教职。以巴黎大学为样本的大学,学校由教师组成社团管理。它包括四种教职人员:艺术、神学、法律和医学。中世纪大学的经济收入有三种渠道,一是依靠学生的学费,其次是依靠教会的圣俸为生,最后是依靠世俗权力机构发给的薪水,不同的经济来源背后有着不同的责任。学生进入大学后,要花四年时间研究基础文科,即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学,掌握逻辑规则。如果通过考试就可获得学士学位。要获得硕士学位,通常要花三四年时间研究教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还要阅读和评论标准的古典作品,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学位课程强调抽象分析,若要获得博士学位,则要接受更专门的训练。
——摘编自周谷平、张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相比,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的历史影响。(13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经费国家保障;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官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管理.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政治性强。(8分)
成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建立与发展;历代政府把教育作为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文化正统与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巩固。(4分)
(2)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主;经费来源多元化;教学内容比较全面;建立了较完整的学位制度;学校管理自主性强。(答出其中四点得8分)
影响:对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理性精神养成和文艺复兴等创造了条件;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培养了各式人才;为近现代大学教育树立了蓝本。(5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概括:“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明代“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第二小问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等角度分析原因。
(2)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从培养目标、经费来源、教学内容、学位制度、学校管理等方面比较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与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不同之处。第二小问可以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思想解放等角度概括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的历史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