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这次会议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是在21世纪初,A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项排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C项正确;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十三大,D项排除。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错误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计划这一看法的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答本题只学生明确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及其方式分析列举项,就容易理解了。苏俄新经济政策是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是政府通过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以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结合上述情况再对每一列举项就很容易判断A项是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在于?
[? ]
A.结束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D.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1956年7月14日毛泽东亲自命名的“解放”牌汽车驶出总装线。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并重
D.优先发展高科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1956”年的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汽车产业应属于重工业部分,而毛泽东亲自命名,说明国家政府对重工业的重视,因此,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B项与A项是相对立,经前面分析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50年代,我国科技水平低,D项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故选A。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原因是:
(1)从历史因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外部经验看,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 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 850万户,从业人员5 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 349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D.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中国90年代全国城乡个体工商户大幅增长的现象,题干中涉及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AD项不符“本质问题”的要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飞速增长和发展的现象,说明的是公有制经济比例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C项正确;B项“主体”说法错误,公有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选C。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解答本题须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本质问题,要求考生由现象入本质。此题易因疏忽而误选AD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