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朱熹在《通鉴纲目·前编》中指出,“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后世儒家推崇先民的首创之功
B.我国史前时代的养蚕缫丝发达
C.嫘祖是中华民族养蚕缫丝第一人
D.先秦百姓以丝绸为主要衣被原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是宋朝儒家代表朱熹所语,说明了黄帝时代已经饲养家蚕,并缫丝织布做衣服,突出了后世儒家推崇先民的首创精神,故A符合题意,而B、D题干史料都不足以说明,C是史料的表面意思,故BCD均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①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中国正式成为东盟成员
②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西欧国家的经济复兴
③APEC合作方式的特点是以谈判代替磋商,以法律协定代替承诺
④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由制度性开放到政策性开放的新时期
A.①④
B.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
A.黄老之学
B.“天人感应”学说
C.儒家思想
D.“工商皆本”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孔子提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汉时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朱熹是宋明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茶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上述材料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B.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C.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西商皆争购洋茶”,反映了外国商人争相购买印度、日本的茶叶,使中国商贩亏损,说明中国当时的经济已经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排除C;A、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中国茶商亏损说明了中国的出口无法自己调控,故答案为B。?
点评:近代中国经济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之一,特别是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地位正处在不断上升中。在复习时要注意两条线索:一,结合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通过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衰落的学习,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认识,进而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二,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部分在考试中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题目的前后联系性较强,难度较大。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有一名学生在学完建国后的历史叹息道:“今天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何必50年代对农业进行改造?真是多此一举。”对这一观点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A.他把土地改革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生产关系混为一谈
B.他没有看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伟大意义。
C.他没有认识到分散的小农经济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实行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70年代分田到户与50年代农业改造的实质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在50年代农业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发生转变,确立了公有制,而70年代的分田到户坚持的是土地的公有制不变,所以二者的实质不同,D错误,AB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