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
A.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矛盾
B.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C.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
D.帝国主义封锁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破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正确理解和掌握不同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由私有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顾准曾说:“唯一行得通的办法,是使行政权不得成为独占的,是有人在旁边‘觊觎’的,而且这种‘觊觎’是合法的,决定‘觊觎,者能否达到取而代之的,不是谁掌握的武装力量比谁大。”符合他的理念的政治体制或政策是?(?)
A.君主专制
B.恐怖政策
C.军事独裁
D.民主宪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八亿人口八个戏”
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要活跃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而“八亿人口八个戏”则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现状的生动描绘,不符合双百方针的精神内涵,答案选C,A B D三项与材料涵义相符但与题中要求不符。
点评: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材料反映了“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其含义的理解,当然也应该关注此时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间的本质差别。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表为“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
| 1952年
| 1957年?
| ?增幅(%)?
|
钢(万吨)
| ? 135
| 535
| 296
|
煤炭(万吨)
| 6 600
| 13 100
| 98?
|
布(亿米)
| 38.3
| 50.5
| 32
|
粮(万吨)
| 16 392?
| 19 505
| 19
|
A.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B.农业增长相对缓慢,工农业比例失调
C.浮夸风气严重,产量数据严重失实?
D.学习苏联模式,存在与其相似弊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浮夸风出现是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后,而图标是1952、1957年,故C项不正确。1953年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造成工农业比例失调,故ABD项解读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他建议兴办太学,用儒学经典教育青年子弟,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本题难度:简单